再说了,宋氏是真的富有,加上在邹氏的所得,原本已经要支付不起战争费用的国库,很快又变得充盈了起来。
为了大夏,夏光帝也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停手。面对这些求情的奏章,他通通视而不见,手上的动作更是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。相反,抄家抄上瘾的他还在想着是不是要继续的动手。
大夏之前是富有的,毕竟是多少代帝王的积累。
加上大夏所处之地以及国内这些年也算是稳定发展,让他们底蕴丰厚。可再多的钱,一旦用于战争之上,就会发现,多少都不够用。
而通过抄家,竟然所得这么多,夏光帝的心中不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。
如此简单就可以获得巨大,那为何还要辛辛苦苦的向那些贱民收税,不仅收不上来多少,还会弄得民怨哉道呢。
怪不得秦军可以在贾平安手中变得这般强大,原来人家早就看到了这一点,而且早就付诸了行动。
成功的例子就摆在面前,夏光帝做起这些事情来,就更没有什么顾虑了。
然,他只看其一,不闻其二。
贾平安的确是拿了一些大族和豪绅下手,那是因为这些人太过份了,压榨百姓太狠了,已经属于影响发展的最大毒瘤,不解决不行的地步。这他才动了手。
而就算是动了手,对于那些没有犯错的大族与豪绅,贾平安也不会轻易的就采取抄家之举,而只是将其多余的财富收归国有,跟着分给百姓而已。
换句话说,贾平安只取你多余的那些,行动时是会给你留下一些保障的,不会真的把人给逼死。
这般一来,豪绅们虽然恨,但还不至于拼命。外加百姓得了利,更加拥护贾平安,就算是这些豪绅与大族想要报复,都找不到那些人手,时间一长,习惯使然,便也就只有认命了。
贾平安所为,是基于想要更好的发展基础上。夏光帝所为,不过就是为了让国库短时间内的充盈而已,从不考虑以后的事情,那完全是两码事。
夏光帝这样做了,用抄来的银子还有粮草支持着前线将士,倒是让大夏军的士气因此而提升了一波,却也彻底吓到了不少的大族与豪绅。
孔家府邸。
祭酒孔传仁的府上,此时族中的族老们正秘密的汇集于此,商量的就是如何应对眼前问题之事。
孔氏同样是诗书传家的典范,论及影响力,比之已死的宋轶文,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孔氏的学生和故交当真是遍布天下,使得不少人是慕名而来。
既然想要来求学,总不好空着手吧,那就需要带些礼物前来。就是靠着这些,孔氏收了不知道多少的金银和土地,便是不想富贵都不行。
只是孔氏看似虽强,但也有自己的短板所在,那就是在军队中几乎就没有什么影响力。
这也是孔氏祖训之意,只谈诗书,不论其它。
或许他们老祖宗也知晓,一旦手伸入到军队之中,就会引来君主的忌惮,索性便不经营此道,这样才会让人放心,才可以更加长久。
没有军队,但本身就是一只大把羊。在发生了宋氏与邹氏的事情之后,孔氏之人就不得不变得警惕起来。
生怕自己会步入后尘,孔传仁这一次把族老们召集起来,就是商量对策的。
会议之中,众人是七嘴八舌,那是说什么的都有。
有保守派,认为夏光帝不会对他们动手,无它,影响太恶劣了。
有激进派,认为不能坐以待毙。既然夏光帝可以向宋氏与邹氏动手,那他们孔家也就处于危险之中,不得不防。
也有中间派,总是在心中犹豫,又认为孔氏无事,又担心孔氏有事,那是相当的矛盾。
会议一直持续了两个时辰,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过去,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子丑寅卯。眼看外面天已经黑了,负责警戒和放风的两位年轻人这就突然冲进了主厅之中。
这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,有一定威信的孔氏族老,突然就冲进来两个年轻人,让大家所不喜。
就算是看出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孔氏下一代的佼佼者,但还是把以规矩视为天的族老弄得是脸色不悦。
做为族长的孔传仁看出了这些,便轻轻一笑道:“大家不要多想,体亮与体攸是我让他们进来的,实在是有不得不入的理由呀。”
孔体亮,孔传仁之子,也是最为看好的嫡长子,是用来做接班人的。
孔体攸,孔传仁的亲侄子,很聪明的一个青年,被视为下一代的族老接替人。
孔仁传即是族长,还有着大夏祭酒的身份,那是天下闻名的大儒,他既然开口了,别人纵有不悦,也不好马上就说些什么。便将目光放在了两位年轻人身上,想要看看他们接下来要说些什么,做些什么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