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!苏市长您放心!”
张卫东挺直了腰板,用力点头,“我已经组织好了最好的技术团队,日夜不停地研究提前拿到的一部分基础资料。等设备一到,我们立刻就能上手!我一定在最短时间内,给您拿出合格的产品!”
“不是给我拿,”
苏哲纠正道。
“是给市场拿,给国家拿。我们要做的,是取代进口,甚至将来要出口,要用我们自己的产品,去占领市场。”
“是!明白!”
张卫东大声应道。
离开产业园时,苏哲回头看了一眼热火朝天的工地和远处已经初具轮廓的厂房。
夕阳的余晖洒在工地上,给一切镀上了一层金色。
尘埃,终于落定。而新生,才刚刚开始。
......
一个月后,京海市哲恩汽车电子产业园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。
崭新的厂房宽敞明亮,地面光可鉴人。部分运抵的核心生产线和设备已经完成了安装调试,正在试运行。
穿着崭新工装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们在设备间穿梭忙碌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和一丝自豪。
厂区门口。
“哲恩汽车电子有限公司”的铜牌熠熠生辉。旁边还挂着一块小小的牌子:“原坂和精工技术(联合)研究中心”。
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,第一条示范生产线将进行首次全流程试生产。
苏哲在市里开完一个会后,在张卫东和产业园负责人的陪同下,再次来到哲恩电子视察。
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,但却秩序井然。中方技术人员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,监控着各项数据。在生产线的一些关键工位上,可以看到几个东瀛的工程师,他们是根据收购协议,作为“技术顾问”被高薪留用下来的原坂和精工的核心技术人员。
这些东瀛工程师穿着哲恩电子的工服,但神情间或多或少还带着一些不适应和淡淡的疏离感。
他们被要求指导中方人员完全掌握设备操作和工艺诀窍,并解决试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。
张卫东边走边向苏哲介绍着情况,语气中充满了信心。
走到一处正在调试的精密装配台前,一名五十岁左右的东瀛工程师动作似乎比标准流程慢了几拍,反复检查着一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,眉头微蹙,嘴里用日语低声嘀咕着什么,似乎对中方的操作流程有些不同的看法,或者是对环境尚未完全适应。
陪同的翻译脸色略显尴尬,犹豫着要不要翻译。
张卫东注意到了这一幕,眉头立刻皱了起来。他几步走过去,没有发火,但声音沉了下来,通过翻译,语气清晰而不容置疑地对着那名东瀛工程师说道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