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扮身份的“狱友”出现,打了白昆一个措手不及。
关键对方的身份肯定是真的,要不然又怎么会加入阿南团伙。
既然对方是真的,那白昆的假身份,必然暴露。
而现在,白昆被吊在房梁,这说明什么。
说明南哥对于白昆和阿雄两人之间,南哥相信阿雄更多。
当南哥说出,白昆和阿雄两人是狱友关系的那一瞬,白昆的脑子里,就已经把自己来到边西前,记下的全部身份信息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
首先就是总队长给自己记下的资料里,并没有提到一个叫阿雄的狱友出现。
那就说明,自己顶替身份的狱中白昆,与这位阿雄肯定不熟。
虽说监狱不大,大家同为狱友,也未必就一定认识。
就算见过,也不一定全都记得。
因为监狱的环境,有着一定的特殊性。
囚犯虽然长期一起共同生活,甚至还共同劳作,但相互之间,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社交圈子和群体。
特别是有着相似经历的囚犯,很容易形成紧密关系,找到共同话题。
这种社交互动,不单单只有日常交流,还可能涉及互助,甚至是利益交换。
虽说同是一个监区的囚犯会相互熟悉,但并非所有囚犯都会主动建立联系。
又会因来自不同的?地域,又分出很多的小群体?。
就像出门在外的人群一样,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,大家说着一样的方言,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。
感情无价,相处有道。
可有些人,却不走正道,天生坏种,还要把这无价情感,当成骗人的筹码,表面看似的友好,实则背后开始算计。
最后变成老乡见老乡,背后来一枪,可恨至极。
监狱里的小群体,不单单分地域,还有?共同犯罪群体?。
可能是一起作案被抓,关在同一个监区,更会天天待在一起。
但狱友的?日常的接触,都有着很大的限制?,至少不同监区的囚犯,正常情况下,几乎不会有交集,根本无法见面。
还有不同工种的囚犯,相互之间接触的机会也是极少。
白昆知道,现在南哥把这个阿雄叫过来,就是为了和自己对质。
可一旦对质,白昆的假身份,显然吃亏,会让他处在被动。
一旦处在被动,后果不堪设想。
可此时的白昆,却没有慌乱,完全处于劣势的他,反倒还要先发制人,率先发难。
白昆看向阿雄,就一脸正经道。
“诶,哥们,你什么时候出来的?”
白昆的率先发难,也让阿雄一愣,原本阿雄是被南哥叫来,指认白昆的,现在倒好,反过来了。
阿雄在语言的艺术上,显然不如白昆,三言两语,就被白昆抓住了主动权。
就连南哥也没想到,白昆反倒还会率先提问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