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去京城前,祁同伟照例找高育良老师告别。
宽敞安静的省委大院内,两人并肩而行,祁同伟稍稍落后着小半步。
高育良的秘书小贺则是隔了十几米远远的吊着。
“同伟啊,这次去到京城后,千万要记得谨言慎行。”高育良语重心长,关切地提醒道:“京城不比咱们汉东,那里的水更深,浪更急。说话做事,务必三思而后行,这趟进京一切低调行事,完成了就回来,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。”
“还有,要留意别人的交好。”
祁同伟神色凝重,点头道:“不瞒老师您说,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。我自从政以来基本都是在汉东,从没离开过老师您的庇护,所以这趟去京城我是有些恐慌的。”
高育良欣慰地微笑:“难为你没有因为取得的成绩而自满。”
“记住,同伟,越是风光的时候,越是要小心谨慎。”
“你这次去京城,除了部里的领导,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一些人,也会向你释放善意,抛出橄榄枝,你要小心应对。”
“不能轻易得罪人,更不能贸然答应什么,以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。”
他语气变得极为严肃:“你的根,在汉东省,在公安,在政法系统。纵使别处有再大的诱惑,你也绝不能轻易动摇。”
“去到个陌生的战场难处有多大你可能没体会过,但是你可以看看赵立春,再看看沙瑞金就会明白了。”
“所以去了京城你一定要小心行事,求稳为主。”
祁同伟深以为然,郑重地点头:“是。老师我明白了,您的话我一定牢记在心。”
就在这时,突然一辆白色的商务车从后方驶来,虽只二三十码,但在静谧的省委大院内却显得的颇为突兀。
祁同伟几乎是本能反应,一个侧步迅速挡在高育良侧面,将高育良往路边的安全区轻挤了挤,同时眼神不满,目光锐利地记下车牌。
高育良将这一切看在眼里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欣慰,最后点头总结道:“同伟啊,你年轻,有冲劲。只要戒骄戒躁,踏实进取,未来的成就,必定在我之上。”
“但目前而言,你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,巩固好现有的位置。”
“站队,或者加入某一方势力,都不是现在的你应该考虑的。”
祁同伟连忙谦逊地低头:“老师您言重了。同伟能有今天,离不开您和梁老书记的栽培,您的恩情同伟这辈子都不敢忘,也不会忘!”
他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番话的。
对于高老师他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激。
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;
发生在他眼前的;以及没发生在他眼前,但高老师又做了的,都莫不能让他感动。
也许高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确有私心,但凡事论迹不论心。
看一个人,你不能看他心里怎么想,而是要看他实际怎么做。
前世的高老师一直维护自己不曾放弃,甚至到最后一步他还放下面子夫妻两轮班找曾经的学生侯亮平求情。
要知道育良老师可是最在意他的文人风骨、学者气节了呀!
试问有几个老师能为学生做到这一步的?
祁同伟觉得,如果真有一个人,能对你“别有用心”,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付出,“骗”你一辈子护你一辈子的。
那么你也照样应该感谢他。
(可能有人认为最后祁同伟逃往孤鹰岭,侯亮平带人过去追捕时,高育良说过可以击毙祁同伟,代表那时候他已经是放弃祁同伟了。
其实并不是。因为不管是高育良还是侯亮平,他们都清楚祁同伟返回孤鹰岭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决定,是要在孤鹰岭了结自己了。所以那是放弃祁同伟吗?
不是,那是成全!祁同伟的结局在高育良两口子求情侯亮平无果时就已经注定了。)
想到这里,祁同伟心中更加坚定。
这一世,他绝不能再像上辈子那样拖累老师,导致师生二人皆黯然收场。
他要与老师并肩协力,学生跨部您进阁!
......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