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五,技术军事优势,欧洲在十五世纪初期造船技术突飞猛进,如卡拉维尔帆船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出现的,
然后他们又结合了从阿拉伯传入的罗盘、星盘,以及精确的海图制作技术,具备了远洋航行能力。
与此同时,青铜炮、铁炮技术成熟了,对诸国的军事形成了碾压。
航海技术和大威力火器是他们殖民海外的最有力的保障和信心。
总结起来:追求利润是核心动力、技术军事优势是地利、国家竞争与宗教热情是人和、疾病与土着社会脆弱性是天时。”
崇祯连连点头,天时地利人和不错,只不过是欧洲诸国的。
相对其他国家就是灾难。
尤其是疾病的传播,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,给了诸国的便利。
其实崇祯有时候也在想,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没有被叫停,那么大明是不是会提前百年与欧洲诸国碰撞?
会不会也如西班牙等国一样在海外掠夺大量的财富?
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,后者是一定会获得大量财富,但模式不同。
郑和下西洋最后一次是宣德八年,公元一四三三年,达·伽马于一四九八年抵达印度,如果没有被叫停,那么大明在印度洋至少超过八十年的经营历史。
八十年时间的经营下港口网络、贸易体系和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。
如果按照时间和西班牙等国前进的路线看,两者最终可能在印度古里、锡兰(斯里兰卡)、甚至是在马六甲海峡撞上。
这些地方是东西方贸易的命脉,谁控制了这里,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。
为了财富,西班牙等肯定会挑拨当地势力反对明朝,或者袭击落单的中国商船,会不会形成大规模的战争,就得看朝廷的态度。
哪怕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国力急转直下,这个时候的海军力量可没有多大损失,打远道而来的西班牙等国问题不大。
其次是获得财富的问题,郑和下西洋的本质是‘厚往薄来’的政治宣慰和经济活动,通过慷慨的赏赐获取万国来朝的政治声誉。
如果持续下去,大明会成为印度洋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,通过向各国商人发放贸易许可、重税、航道保护费、过路费、贸易抽成等等获取财富。
与欧洲诸国的直接掠夺、建立殖民地的垄断剥削相比,大明的方式是更加高级的可持续获取方式。
最终的结果是不好说的,或许巨额贸易利润将极大充实国库,提升军事实力,土木堡之变不一定会发生。
即便是发生了,那充实的国库也会避免了大明中后期的财政危机,延长大明的灭亡的时间;
或许与海外的交流中,获得火绳枪、造船术、天文知识,提升国力;
也或许沿海士绅、商人、宦官的海贸集团与传统的陆地农业集团之间的矛盾会空前激化,加剧朝政的动荡,让北部敌人有可趁之机。
又或许与西班牙等国直接撞上,北方边防和南方海洋两条战线作战,压力巨大,导致大明崩溃。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